徐向前晚年回忆:我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,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
徐向前,是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。比起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叶剑英等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,徐向前元帅虽然不常被人提起,但他也为我们国家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徐向前,是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。比起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叶剑英等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,徐向前元帅虽然不常被人提起,但他也为我们国家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1901年山西,一阵微风卷过尘土,徐向前就这么降生了。他家并无田产,只有点温饱,下地时小手剥着茄子皮,写字用的纸都带着补丁。父亲憨厚,不信命。砸锅也好,卖铁也罢,只认死理一句话:娃要读书。还是撑不住,钱断了。他被迫放弃学业,学徒、帮佣,日子紧巴巴。
1969年8月15日夜,京城上空的探照灯在乌云间扫来扫去,西山脚下的总参作战值班室依旧灯火通明。三月份的珍宝岛炮火刚熄,边境摩擦又此起彼伏,苏军调动情报一份接着一份送到案头。中央很清楚,一旦局势失控,北京有被“斩首”的可能,所以必须提前把战略指挥链拆散、外移,
1960年隆冬的北京,下雪比往年早。清晨五点多,八一小学门口的路灯还亮着,十二岁的徐小岩跟在父亲身后蹚雪去坐电车。那天父亲只说了一句话:“雪深,脚下慢点。”多年以后,小岩将这句朴素的叮咛与父亲一生的行事风格联系在一起——不喧哗、不张扬,但分寸极准。
阎军七十二师215团一营二连荷枪实弹,进村制造了一起惨案。他们抓走多名群众,逼刘胡兰交出所有情报。
徐向前从小聪慧过人,却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,只能每天蹲在私塾窗户外偷听先生讲课。寒冷的冬天,他的小手冻得通红,却依然用树枝在雪地上练习写字,那股倔强劲儿让路过的乡亲们无不感叹!
1937年深秋,黄土高原的夜风已带寒意,徐向前拄着手杖走进延安窑洞时,还能听见墙外窸窣的枯草声。十来步的土路,足足走了半分钟——西路军失败留下的弹片一直在伤口里作怪。但当窑洞里那句“向前同志,你能回来就好!”传出来时,他的眉头一下子松开了。对面的人就是毛泽东,
北方,黄土翻涌的五台,村头的老槐树下,有个人的名字被悄悄地挂在心口。这个人就是徐向前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这位布衣元帅的身影总是远远地离开家乡。他回来的次数极少,都是短暂而匆匆。读到这里,大家或许有些疑惑,一位关心故土的北方男人却只回过三次家,怎么会这样?
1990年9月21日凌晨4时21分,89岁的徐向前元帅在北京301医院合上了眼睛,消息传出,中南海当即指示:立即筹备高规格遗体告别与追悼大会,让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后送别这位“布衣元帅”。
1936年秋天,西北的风已经有点凉了。这年十月,几支红军主力队伍在漫长的征途后终于汇合在会宁,大家说这是一场“会师”,其实更像是熬过了死神,还能碰头的老伙计照面。可事情刚喘口气没俩月,西安那头又炸出个大新闻——张学良、杨虎城居然敢把蒋介石扣下来了!这事搁当时,
徐向前有些日子,在院子里踱步,晚风里混杂着往事的残片。他倚在藤椅上看月亮,一盏茶摆在手边,总指挥的影子比月色还重——红四方面军长征的那些刻骨细节总像野草一样,踩不灭。突然他像和老友说话似的自言自语“陈昌浩,年轻是年轻,但真是个耐琢磨的人。”这句话,像是道谜——
徐向前,这个名字你多听说几遍,心里会不自觉地打个响指:这是真正能打仗的那一号人物。他自小命不好,穷苦娃出身,早年上过旧学堂、看过乱世人命如草芥,后来跟着红军南征北战,一生都在枪林弹雨里孤注一掷。有人说他脸上那道浅浅的旧伤,是小时候摔的,可知道点历史的人都明白,
2001年11月8日,是徐向前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。徐向前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,党、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,深受全党、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。
在大型史诗性巨片《长征》中,有毛泽东为粉碎张国焘分裂阴谋而斥退陈昌浩所派追兵的一场戏。看到这里,有心的观众或许会问:“陈昌浩是谁,”陈昌浩是谁?此人来头甚大,他曾领导过我党、我军一大批叱吒风云的人物,如徐向前、李先念、徐海东、许世友、陈锡联、洪学智、秦基伟、张
毛主席的电报手稿,很少能够见到这种楷书形式,一般情况下,都是这种行草书的形式,可是这封电报手稿,书写上很是特别,不仅如此,而且还将险峻之气,表现的尽善尽美。
中央军委的电报已经发出去了,陈毅也已经回电“欢迎徐向前来鲁主持”。
“1979年冬天,北京西郊总医院的病房里,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徐向前是什么情景吗?”年轻军医侧身问。王新亭推了推厚厚的黑框眼镜,声音低而爽朗:“1930年,鄂豫皖,雨夜,枪栓还在滴水哩——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位师长以后肯定气吞万里。”
1947年6月13日,原来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徐向前同志(因病未到职,由副书记郑位三代理)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。他到任时,刘邓已率军到达大别山。
大军阀阎锡山,和共和国那位性子硬朗的元帅徐向前,其实都是地道的山西五台人,这事儿,知道的并不多。一个人称“山西王”,一个带兵打仗把家乡翻了个底朝天,按说老乡见老乡,事情总该有点转机。但偏偏他们俩,就是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,最后,徐向前亲手给了阎锡山“坟墓”——
“1945年10月21日,老程,你先去沈阳,我随后就到。”电报员抬头喊了一句,程世才点点头,军帽压得更低了。对他来说,这不仅是一趟北上的列车,更像是一道突兀的分水岭。谁也想不到,这位23岁就当军长的红四方面军猛将,此去东北会迎来截然不同的轨迹。